峰石的特置在我国的园林发展史上是运用得比较早的一种山体意匠表现形式,古代的园主们也常以奇峰异石而争相夸耀,宋徽宗赵佶甚至还给峰石加封爵位,赐以“神运”、“昭功”、“敷庆”、“万寿”等峰名,“独‘神运峰’广百围,高六仞,锡爵‘盘固侯’。”(祖秀《华阳宫记》)现在苏州的瑞云峰、冠云峰就是这一时期(北宋花石纲)的遗物;峰石同时也是园主确证自我,张扬个性,展示其精神世界与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诸如米芾拜石、寒碧庄(留园前身)主人刘恕自号“一十二峰啸客”等等。正是这种体量极大、姿态多变的峰石具有独特的观赏性,所以如果把它们和一般山石相混用,则无异于投琼于甓,埋没了它应有的价值。因此它常被特置于主要的观赏位置,作为观赏主景而加以应用,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上海豫园的玉玲珑等。
传统的特置峰石常安置在整形的基座上,或整块的自然山石基座上,这种自然的山石基座称之为“磐”。其在工程结构方面的要求是稳定和耐久,而其稳定、耐久的关健则是要掌握峰石的重心线,使其重心垂直向下而不偏离重心线,使峰石保持平衡。我国传统的做法是在峰石的基座上凿“笋眼”(即榫眼),将峰石的底部置于笋眼之中。《园冶》云:“峰石一块者,相形何状,选合峰纹石,令匠凿笋眼为座,理宜上大下小,立之可观。”意思是说:对于单块特置的峰石,先要仔细察看它是什么形状,再选择和峰石的纹理、色泽等相类似的山石,让工匠把它凿成带笋眼的基座,然而将峰石按上大下小的形体安装其上,竖立起来,这样才会好看。对峰石的底部也可略作加工,形成石笋头,笋眼的大小和深度应根据峰石的体量和底部石笋头的形状而定,一般笋眼直径和深度应比峰石下部的石笋头略大、略深一些,吊装前先在笋眼中浇灌少量的黏合材料,吊装时应将峰石悬空垂直,仔细审视它的重心线,并随时矫正,然后徐徐落下,投入基座笋眼之中,空隙处可用小石片刹实,再灌浆稳固:冠云峰安装示意图)。至于现代立峰,由于胶结黏合材料强度增大和工艺水平的提高,其做法相对简单,一般基座上不再凿以笋眼,而直接在基座上进行安置,方法和传统立峰相同,其要点也是重心线垂直向下,用刹片垫实、固定,再用水泥砂浆进行勾缝,连成整体。峰石的材料也从以前单一的太湖峰石扩大到了黄石等石种,进行立峰特置,尤其在现代绿化景观中常有应用。
>>>点击“园林绿化”了解更多养护案例<<<
广东怡轩园林绿化公司拥有丰富的绿化养护经验,养护技术力量雄厚。一站式绿化养护服务平台,专业的服务品质,口碑良好!旨在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绿化养护、园林设计、绿化工程等一体化服务。如有需要,欢迎拨打服务热线18925980589或登录我们的官网www.gdyixuanyl.com在线咨询,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